中秋節(jié),是我國隆重的法定節(jié)日之一。中國人到底是從何時開始過中秋節(jié)的?比較可信的說法是,此節(jié)俗與上古時期八月祈祀活動有直接關系,遠古時的八月已有以酬農(nóng)神、祭地母和祛災驅疫為主題的慶典。
中秋節(jié)有悠久的歷史,和其他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一樣,也是慢慢發(fā)展形成的,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禮制,早在《周禮》一書中,已有“中秋”一詞的記載。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,在中秋時節(jié),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,寄托情懷,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,形成一個傳統(tǒng)的活動,一直到了唐代,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,中秋節(jié)成為固定的節(jié)日,《唐書·太宗記》記載有“八月十五中秋節(jié)”。這個節(jié)日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時,已與元旦齊名,成為我國的主要節(jié)日之一。
唐代女性中秋“拜月”
從《周禮·春官》的“中秋夜迎寒”一說來看,“中秋”在古人心中已占有一定位置,但此時的“中秋”與現(xiàn)代的“中秋節(jié)”并非同一概念,即便到了節(jié)假日最多的唐代,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節(jié)日。雖然八月十五不是節(jié)日,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動還是很豐富的。這一天,最為活躍的是女性,特別是女孩子,后來廣為流行的“女子拜月”,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愛做的事情?!按髿v十才子”之一李端的《拜新月》一詩,所描寫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——
開簾見新月,便即下階拜。
細語人不聞,北風吹裙帶。
詩中的“新月”,便指八月十五這天晚上剛升起的月亮。在唐代,“女子拜月”風俗頗為流行,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,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。施肩吾的《幼女詞》,進一步證明了拜月風俗對唐代女性的影響,連小女孩都知道——
幼女才六歲,未知巧與拙。
向夜在堂前,學人拜新月。
唐代女性為何喜歡中秋“拜月”?這里有極深的文化內涵。在古人看來,中秋節(jié)與正月十五的上元節(jié)、七月十五的中元節(jié)一樣,都是女性節(jié)日。古人認為萬物有靈,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——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,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。
“嫦娥奔月”的神話誕生后,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,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,能賜予女性美貌、愛情與家庭幸福。這一觀念在唐代已被廣泛認同,所以唐代女性愛“拜月”便很好理解了。
后來,唐代女性的“拜月”風俗逐漸成為中國女性共有的中秋節(jié)風俗,希望“貌似嫦娥,圓如潔月”,由此還衍生出“月亮占候”“摸秋送瓜”等風俗。
古代女性如何“拜月”?明末文人劉侗、于奕正合著的《帝京景物略·春場》里有這樣的記述:“八月十五祭月……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,向月供而拜,則焚月光紙?!?/p>
古代有些地區(qū)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節(jié)日規(guī)則,應該是女性出于維護自己節(jié)日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。事實上,有的地區(qū)“拜月”便不避男性,甚至男女同拜,明嘉靖時期的《固始縣志》曾記載,當?shù)亍澳信铝_拜,已而歡飲”。
北宋中秋節(jié)有了“團圓”內涵
宋代,“中秋節(jié)”的概念已形成,而且深入民間。
“中秋節(jié)”的提法最早出現(xiàn)于南宋吳自牧所著的《夢粱錄》中,這本書所記述的是南宋時的節(jié)日風俗,卷四中的“中秋”條稱,“八月十五日中秋節(jié),此日三秋恰半,故謂之‘中秋’?!倍摃摹缎颉?,即是吳自牧于“中秋日”所作。
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,還有更瀟灑的活動“玩月”。北宋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》“中秋”條稱,“中秋夜,貴家結飾臺榭,民間爭占酒樓玩月”。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“中秋晚會”,附近居民半夜都能聽到從后宮傳出的音樂聲,此即所謂“絲篁鼎沸,近內庭居民,夜深遙聞笙竽之聲,宛若云外”。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,連小孩都不肯睡,“閭里兒童,連宵嬉戲。夜市駢闐,至于通曉?!?/p>
南宋時期,“玩月”熱鬧得更近乎瘋狂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:“此際金風薦爽,玉露生涼,丹桂香飄,銀蟾光滿,王孫公子,富家巨室,莫不登危樓,臨軒玩月,或開廣榭,玳筵羅列,琴瑟鏗鏘,酌酒高歌,以卜竟夕之歡。至如鋪席之家,亦登小小月臺,安排家宴,團圓子女,以酬佳節(jié)。雖陋巷貧窶之人,解衣市酒,勉強迎歡,不肯虛度。此夜天街賣買,直到五鼓,玩月游人,婆娑于市,至晚不絕?!?/p>
通過這段文字,人們能體會到當時中秋節(jié)的熱鬧氣氛。南宋中秋之夜可謂“歡樂之夜”,當時負責京城治安的“金吾”(相當于警察的官員)也不多事,干脆取消了夜禁。
宋代這種“玩月”的時尚,亦即大家所說的“賞月”。其實唐代已出現(xiàn)“玩月”一詞,唐盧肇《唐逸史》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“玩月”之事,當時名叫羅公遠的道士,曾應召入京,于中秋之夜“侍明皇于宮中玩月”。
宋代對中秋節(jié)的最大貢獻,是給中秋節(jié)賦予了“團圓”的內涵。后來中秋節(jié)被視為“團圓節(jié)”,源頭應該在北宋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《水調歌頭》里,把北宋人對中秋節(jié)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——
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。
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?”
在中秋明月夜,蘇大才子毫無睡意,借酒消解對遠方弟弟蘇轍的思念——
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?!?/p>
從此,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成為每一個中國人中秋佳節(jié)里最美好的愿景!
“月餅”一詞始于南宋
聚餐,是中國節(jié)日永遠的主題之一,和端午節(jié)“吃粽子”、元宵節(jié)“吃湯圓”一樣,“吃月餅”是中秋節(jié)的食俗。中秋“吃月餅”風俗始于何時,有不同的說法。
民間說法是始于唐初。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,八月十五凱旋。當時有位經(jīng)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。唐高祖李淵(一說唐太宗李世民)心情大好,對著月亮脫口而出:“應將胡餅邀蟾蜍”。
胡餅是圓形,代表圓滿;蟾蜍則指月亮。李淵將胡餅分食群臣,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餅之俗。到李隆基(唐玄宗)當皇帝時,楊貴妃將胡餅易名為“月餅”。
顯然,這種說法并不準確,唐代連真正意義上的“中秋節(jié)”都沒有,何來月餅?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“吃餅”習慣是可能的。日本僧人圓仁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》中曾記述,八月十五這天,“寺家設餺飩、餅食等”。
另有學者引《洛中見聞》稱,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賜“餅”給在曲江宴飲的新科進士。但所賜之餅是不是月餅?尚不好說。
目前較為可靠的說法是,北宋時中秋節(jié)已有吃月餅的風俗,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。蘇東坡《留別廉守》一詩中,便有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”的說法。
北宋雖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餅之俗,但所食月餅當時并不叫“月餅”,而稱為“金餅”。當時的文人蘇舜卿《和解生中秋月》詩中即稱,“銀塘通夜白,金餅隔林明”。
“月餅”一詞,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現(xiàn)。
南宋吳自牧的《夢粱錄》“葷素從食店”條、同時代的周密《武林舊事》“蒸作從食”條,均出現(xiàn)“月餅”一詞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這種月餅似乎并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專用節(jié)日食品,乃“四時皆有”的日常食品——不過在中秋節(jié)這天食用,意義非同尋常。
明代中秋節(jié)流行送月餅
中秋節(jié)吃月餅到元代已更加“講究”。元末陶宗儀的《元氏掖庭記》中記述過元武宗海山過己酉(公元1309年)中秋節(jié)的情況。中秋之夜,元武宗與諸嬪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,設宴取樂,所上食物相當豐富:“薦蜻翅之脯,進秋風之鯰,酌元霜之酒,啖華月之羔?!边@里的“啖華月之羔”即為“吃月餅”。
到了明代,“吃月餅”已為中秋節(jié)固定風俗。中秋節(jié)所食之餅除了“月餅”叫法外,還有“團圓餅”“團餅”等叫法,正德《建昌府志》中便稱:“中秋,登樓玩月,多用西瓜、團餅,亦取月圓之義?!?/p>
明代,古人過中秋節(jié)還出現(xiàn)了新氣象,現(xiàn)代必不可少的“月餅”,成為時人過中秋節(jié)之必備。崇禎《嘉興縣志》稱,“十五是為中秋,作餅肖月形,曰‘月餅’,有相饋遺者,取團圓之義”;明田汝成《西湖游覽志》也有相同說法,“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,取團圓之義。”
不僅南方人喜歡中秋送月餅,北方人亦然。嘉靖《威縣志》記載,“中秋置酒玩月,為月餅饋之?!?/p>
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么形成的?據(jù)說緣于“走月”活動。所謂“走月”,就是趁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,饋贈糕點、鮮果等食品。
早在元末,甚至更早時間,“走月”活動就已出現(xiàn)。元代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,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“走月”送月餅的習俗,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包在月餅里送出,從而完成了起義“總動員”,“送月餅”風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廣泛流行。到了清代,中秋“送月餅”更為流行。
從“胡餅” 到“月餅”,一枚點心蘊藏著中國的傳統(tǒng)歷史文化。從祭月的祭品到團圓的象征,中秋節(jié)的月餅里,有對自然的敬畏,有對親人的思念,更有對家國的深情。每逢中秋,當我們拿起月餅對月而食時,嘗到的不僅是甜香,更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與牽掛——月亮會有陰晴圓缺,但對團圓的期盼,永遠圓滿。